2016年4月21日 星期四

對“單方效果”應有的認識

市場界定→集中度測定→反競爭效果分析(單方效果、共同效果)→參進分析→效率分析→垂危事業分析”是各國競爭法主管機關審理水平結合案件的SOP,其中“單方效果”(unilateral effect)是一個關鍵性的因素,可是我們對“它”到底認識了多少?



前言
水平結合之所以會引起反托拉斯的關注,主要是結合後因競爭者家數的減少增強了結合後事業的市場力,市場力的增加致使廠商無須考慮其他競爭對手的反應,即可“單方面”的抬高產品價格,若再加上競爭對手產能不足時,又可以以減少產量進一步刺激價格的提升;另外又因競爭壓力的減少使得結合後事業失去積極改進產品品質以及增加產品種類的誘因,這又導致了企業創新能力的停滯。此乃ICN《結合處理原則工作手冊》(Merger Guideline Workbook)對“單方效果”描述的含意。
基上所述,單方效果主要是有價格的提升產量的壓縮產品品質的降低產品種類的減少以及創新能力的降低五個面向的體現,所以在評估單方效果時,所有這些面向都應該被考慮進去。然而各國競爭法主管機關比較關注的還是在價格提升的面向上,乃因相對其他面向,價格的提升一則更直接影響消費者的利益,一則易於量化。是以,“單方效果的價格分析”就成為了主管機關審理水平結合案件“單方效果”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審度因素[1]
 

單方效果的價格分析法
經濟學家對單方效果的價格分析已經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但如一般經濟模型理論一樣,所有的分析法都是在一定的前提假設之下導引至最後的結論,是以運用到實際案件審查時須特別注意其侷限性,萬不可獨尊於“一”,更不可在將資料代入“公式”後就逕以為即是最後的答案。分析方法不少,但易操作的大致為:
一、結構分析法
    此分析法是立基於哈佛學派結構→行為→績效(SCP)理論架構之上。誠如前述,結合後因競爭者家數的減少增強了結合後事業的市場力,所以主管機關在評估單方效果時會聚焦在市場占有率上。即,結合後事業市占率倘增加,勢將導致產品價格的提升。基本分析步驟是:界定市場→計算市占率和集中度,然後再分析是否產生單方效果。如果結合後事業顯著的提升了其在相關市場的市占率或集中度,那就推定該結合案具有單方效果。美國《1992年水平結合處理原則》中即明訂有:結合後事業市場集中度超過HHI的安全港,且結合事業市占率總和不低於35%時,可能會被視為具有單方效果,然此標準已在《2010年水平結合處理原則》中遭刪除。
    可是此一分析法有其相當的侷限性:
‧市場界定的爭議-
      美國DOJOracle/PeopleSoft結合案(2004)FTCWhole Foods/Wild Oats結合案(2007)就吃了這方面的虧。
      OraclePeopleSoft是全球第二大和第三大商業應用軟體生產商,僅次於德國的 SAPDOJ將案關相關市場界定為財務管理系統市場和人力資源管理軟體市場,且認為OraclePeopleSoft是美國市場中的主要競爭對手,SAP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力較弱,OraclePeopleSoft的結合勢必引起單方效果。但法院確認為市場中尚有來自其他軟體商的競爭,因此DOJ的市場界定有誤,不能援引結構推定。
    至於販售自然有機食品的Whole Foods/Wild Oats結合案,FTC認為相關市場應是優質自然/有機超市,市場中的前二大事業的結合,會使得結合後市占率大幅提升,勢將有損市場競爭。結合事業則辯稱相關市場應是一般的傳統超市,而Whole FoodsWild Oats只是這一般傳統超市市場中兩個有差異的廠商(differentiated firms),結合不會有損競爭。法院後基於FTC市場界定的不周延而宣布FTC敗訴。
‧市占率或集中度與單方效果間的正相關並不如想像中的強-
    產品間若完全同質,市占率或集中度確實是衡量市場力的一個很好的代理變數;然若產品間差異性愈大,市占率或集中度就無法很好的反映出廠商的市場力。另倘市場參進障礙低時,縱使結合後事業市占率很高甚或是100%,但其提高價格的結果只會吸引新參進者的加入,市場競爭增加的結果使提高價格無利可圖而枉然。
      縱使是參進障礙高,若有個強有力的買方,亦可制衡單方效果的發生,歐盟1998年生產利樂包的Enso/Stora結合案就是一例。利樂包產業有很高的進入障礙且事業結合後市場率將達70%,但歐盟執委會仍舊同意該結合案,最大理由是市場上有一個很大的買家Tetrapak公司,Tetrapak公司利樂包的購買量占了市場的80%,結合後事業倘調漲價格,Tetrapak可以扶植第三家生產商或自行設廠以為制衡,使單方調價的可能性變小。
二、向上定價壓力(upward pricing pressureUPP)分析法
        UPP法是由美國聯邦交易委員會經濟局前局長Joseph Farrell和司法部反托拉斯署前副署長Carl Shapiro兩位所提出。由於無須界定市場,因此比結構分析法要來得實用。
事業結合後可能會產生兩股壓力:一股是因消除了競爭而能單方面提高價格的壓力(upward pricing pressure),一股是產生效率(成本節省)使價格有調降的壓力(downward pricing pressure)UPP法就是在比較這兩種壓力的淨(net)大小。今假設A事業提高價格,部分消費者將因此放棄A產品的消費轉而購買B產品,此時B產品增購量與A產品放棄量間的比就是所謂的“移轉率”(diversion ratioDR),而對每一個放棄A產品的消費者所獲得之利潤則為DRAB(PB-MCB)。倘欲使AB二事業結合後無價格上漲的壓力,則結合後所產生的效率(EC)就必須至少與DRAB(PB-MCB)相同,即:
DRAB(PB-MCB)ECA  →結合後無價格上漲的壓力
   DRAB(PB-MCB)ECA  →結合後有價格上漲的壓力
而對於ECFarrell & Shapiro建議依產品的不同給於不同的一個“預設值”(default level)
    UPP被寫入《2010年水平結合處理原則》後,愈發為人所重視,它最大的優點就是避開了市場界定的爭議,而且易操作、數據要求也不高。可是它也不是沒有缺點,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效率的衡量上,因為UPP的效率是設算值,使得主管機關有太大的裁量空間,可能因此阻卻了一個原本可以使消費者受益的結合案;另外是移轉率計算的問題,移轉率可以由交叉彈性和自身彈性計算而得[2],歐盟也曾在Volvo/ScaniaKimberley-Clark/Scott二結合案中使用過,但所需的價格和數量資料確有不易取得的困難,實務上因此有向案關客戶進行問卷調查的方式來獲取資料,然問卷調查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受訪者的回答未必與其所做的一致,因此問卷的設計就得非常的小心,而且若要有足夠的樣本數恐耗費不貲;最後一個問題是UPP理論並未考慮到未參與結合事業對結合案的影響,尤其是最大競爭對手的反應。

三、臨界損失分析法
      臨界損失分析法本是市場界定的基本工具,之所以可以應用到單方效果上主要在於,SSNIP是假設獨占者漲價5%是有利可圖則結合事業產品可自成一相關市場,此就代表了結合後事業具有漲價的能力而有單方效果的發生;反之,則代表結合後的事業漲價無利可圖自無單方效果可言。
    基此,可在比較“臨界損失”與“實際損失”後得知有無單方效果:
        臨界損失=t/t+m    t:漲價幅度     m:結合事業的利潤率
        實際損失=t × E    E:產品自身彈性
    當臨界損失>實際損失,代表結合後漲價是有利可圖,單方效果發生的可能性就很高;當臨界損失<實際損失,代表結合後漲價是無利可圖,單方效果發生的可能性就很小。
    本分析法操作簡單,數據要求也不高,但要注意的是,到底價格漲幅要多大方才構成單方效果,是SSNIP5%或是3%2%...,這就有賴主管機關政策的考量了。

四、股價漲跌觀察法
這是一個輔助性的方法,可用來補強或增加上述方法結論的說服力,尤其是針對股票上市公司的結合案。
一般而言,當股票上市公司產品價格的調漲會帶動其股價的上漲,甚至其競爭對手的股價亦會一併受益,是以,或可以觀察結合雙方以及競爭對手的股票價格的變化來預測結合後產品價格的趨勢。若市場預期事業結合後,因市場優勢地位的增強等因素,會導致產品價格的上漲,投資人此時就有理由相信結合會使結合雙方乃至競爭對手股價的上漲;相反的,若由於結合效應被預期會降低成本或擴大產出,使產品價格下跌,此時結合雙方乃至競爭對手股價會下跌。USFTC會曾以此方法運用在1997Staples-Office Depot結合案中,它觀察結合消息使結合雙方的競爭對手Office Max公司股價上漲了12%來增強該結合案會帶來單方價格效果的說服力。
 

後記
    單方效果理論雖然早在19世紀末就已出現,但卻遲至1992年方才被美國首度引入《水平結合處理原則》之中,到了《2010水平結合處理原則》,單方效果內容更加豐富而成獨立章節,其被重視的程度高於以往。
    雖然單方效果有不少的分析法,惟都有其侷限性,倘能使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其結論又多能同時指向同一方向,其結論將更具說服力,然單方效果雖然重要但絕對不是結合案准駁與否的唯一因素,更不可只以“價格調漲”來決定最後的結果。





[1] 對於產品品質的分析可參閱OECD (2013), “ROUNDTABLE ON THE ROLE AND MEASUREMENT OF QUALITY IN COMPETITION ANALYSIS”,  DAF/COMP(2013)8.

 


[2] 有興趣者請參閱Roy J. Epstein and Daniel L. Rubinfeld (2010), “Understanding UPP”, Journal of Theoretical Economics: Policies and Perspectives, Volume 10, Issue 1.

沒有留言:

你的時尚比不上我的奢華 —Coach與Michael Kors難成一家人

  著名的時尚品牌 Coach 和 Micheal Kors 原本可歡歡喜喜成為一家人 , 卻因競爭法而夢碎。                                                                        Source: Yahoo...